老舍短篇小说选月牙儿读后感
⑴ 读老舍作品有感 我是六年级的不要写得太深也不要太浅 大约500字左右 多写几个读后感
[原创] 老舍作品读后感
熟悉阶段
起初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不比对鲁迅、曹禺、巴金的更感兴趣。我读的第一部先生的作品是短篇小说《月牙儿》,不能说没有感触,但是在日记里连名字都没有提,而张爱玲《金锁记》倒留下了读后感。现在想来,可能是小说中的压抑和绝望色彩太浓,让我实在写不下去的缘故吧。
《我这一辈子》
因为先前看了电视剧,就读了老舍先生著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对黑暗社会的迷惑与怀疑,对现实屡屡妥协又屡屡碰壁,无不带给人一种辛酸之感,
而电视剧与原著相比,不仅增加了许多原著所没有的人物(如瑞姑娘、赵二、凤英等等)和情节,而且把时间跨度向后又延长了十余年,将原有人物黑子(即刘方子)、福海(即顺子)、冯先生(即吴仟南)的命运和性格也进行了推想和加工。但是这样一来,主人公的形象就不像原著那么丰满了。
另外,在情节上将北京兵变改成张勋复辟时的抢劫行为,而且将市民的趁火打劫删去,显然是回避了原著深刻而尖锐的思想内涵。至于为什么要把主人公儿子的名字改成主人公自己的名字,更令我大为不解.
《猫城记》
因为天热,前后经过22天才读完了《猫城记》。小说作于1932年,通过主人公“我”在火星上的奇遇,用寓言式的手法描写了一个行将灭亡的古老猫国,借以影射旧中国的腐朽、堕落、愚昧、自私、勇于窝里斗……
猫国的官僚愚昧、人民麻木、军队不守纪律而强横、学生游荡惹事。居民不喜欢吃饭,专以一种叫“迷叶”的毒品为粮,时时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对于外国人,猫国人既顺从又倚恃;敌人入侵,不愿反抗,却在灭亡之际还要自相残杀。个别清醒者如小蝎、大鹰的举动没能挽救亡国灭种的命运,最后或
绝望 自杀或自我牺牲。
作者由于对社会主义的不理解,用同样夸张的手法,对猫国人实行的“大家夫司基”,对“马祖大仙”的顶礼膜拜,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但我认为:作者并非是在否定社会主义,而只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某些方面有所不满,江青根本不可能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看法,所以作者的悲惨结局就无法避免了(这正是我读《猫城记》的原因)。
尽管这本书后来连老舍先生本人都不喜欢了,但由于它形式上的有趣,以及批判的尖锐(尽管方向上有误),后来仍然成为我最喜欢的国内现代文学作品。
《骆驼祥子》(读后备忘)
用了八天时间,读完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老舍小说选》中的《骆驼祥子》,又用两天重读了短篇小说《月牙儿》。这里只谈前者。
小说通过做洋车夫的祥子“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在残酷现实面前理想抱负的逐渐破灭,从一个指望通过个人奋斗过上好日子的下层社会青年堕落成一个懒汉和流氓的全过程,折射出旧北平以至于旧中国的社会风貌。
对于祥子的善良、自信而略有些自私,往吃、喝、嫖、赌、耍滑头、诈骗、告密的转化;虎妞的庸俗懒惰,以及对祥子生活的消极影响;小福子坎坷悲惨的命运;曹先生对平民的宽容体谅,小说都有传神的刻画。至于精明热心的高妈(曹家的女仆),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老车夫老马、阴狠贪婪的孙侦探、妖淫的夏太太等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都令人过目不忘。
小说用北京方言写作,有些词语还是我不曾听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促使我购买收藏。人物心理描写也比较精彩。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本《老舍小说选》收入的《骆驼祥子》和《月牙儿》恰好表现了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在旧时代从追求理想到走向堕落的过程,而作为女性的《月牙儿》主人公命运更加悲惨。
《茶馆》第三幕
读完《地球的红飘带》的同一天还读完了老舍作三幕话剧《茶馆》的第三幕。姐姐上高中时在课本上读了第二幕,1997年又在老张书记家借阅了第一幕,前后十几年才读完了全剧。
第三幕除了国民政府接收人员指良为“逆”,特务密探横行施暴,出卖民族资本家产业之外,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的卖淫业“托拉斯”,庞四奶奶(庞太监的四侄媳)借“三皇道”登上“皇后”宝座的臆想,印象最深,比当今社会的
“百丑图” 更加“绚丽”,以事实有力地反驳了为国民政府作辩解的言论。
《老舍短篇小说集》(读后备忘)
在昨天,《老舍短篇小说集》电子书成为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书中除《我这一辈子》外,均未接触过。其中除《“火”车》、《兔》、《东西》批判旧时代的专横霸道、弱肉强食、媚外求荣之外,其余《杀狗》、《一封家信》、《浴奴》等六篇则描写抗战时期,歌颂普通群众的英勇不屈,批判普通人中的自私、懦弱、孤芳自赏习气。
深入阶段
2008年春天,被《老舍评传》勾起了兴趣,萌发了读老舍其余一些作品的念头。第三年的春节前夕,开始了预定的“老舍作品阅读年”。
《离婚》
用12天读完了老舍的一部较早期的长篇小说《离婚》。通过几个科员闹离婚又不了了之的经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老李的懦弱和顾虑。
老李诚然是对黑暗社会不满,而有时也能作出勇敢的举动,与浑浑噩噩甚至同流合污的老吴、邱先生等人不同。然而他毕竟不敢和黑暗社会、庸俗生活决裂,最后只能采取逃避的方式,而依他的软弱,逃避也未必能够坚持,然而这也不能让老李负全责,他人对现实的屡屡妥协,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张大哥夫妇是完全习惯于甚至喜欢这种黑暗的,他们的乐于助人已经接近于为非作歹了。但是残暴的统治仍然使他们面临了飞来横祸,由于丁二爷平生头一遭的英勇行为才得以解脱(他们却蒙在鼓里)。
小赵则不止是同流合污,更是黑暗的帮凶,集促狭、狭隘、虚伪、阴毒于一身,幸好最后被丁二爷掐死,没有造出更大的祸害。
老舍还以可敬的胆量,影射了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那个小赵似乎也是其中一分子。
小说对人物,即使是次要人物的心理感受和变化描写很生动,而又不失北平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对小赵的描写,在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内心之后,也袒露了他对诱骗不谙世事的张秀真(张大哥的女儿)的于心不忍及动了真情,表现人性的复杂很是到位。
《四世同堂》
我曾两次看过1985版的《四世同堂》改编电视剧,遗憾的是都没有看完整。读了原著,不仅看到了日寇的屠杀、虐待、盘剥,还看到了爱国志士和普通百姓不同形式的反抗。除了对北平风俗人情,物产饮食的描绘,对侵略者心态和策略的剖析之外,还对占领之下北平百姓的麻木和软弱进行了批判,这让我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在敌人任意的淫威之下,祁老人的逆来顺受、只求平安起了短暂的作用后,终究被连续的打击敲得粉碎;祁天佑的老实本分,钱默吟老诗人的沉浸诗歌不问世事,小文夫妇的只顾个人小天地而又没有任何招灾惹祸的根由,都没有能避免他们个人或家庭的毁灭。到了最难以忍受的时日,尽管在面临饥饿的威胁下,也没有发生集体的反抗,但钱默吟作为一介文人,伤身破家之后坚定地走上了甚至要扔出手榴弹的斗争之路;为了家庭一贯忍受退避的祁瑞宣在太平洋上的战火烧掉他最后一份工作之后,也投入了地下宣传工作。刘师傅的出走,常二爷儿子大牛儿的报仇,李四爷对日本宪兵的还击,说明了普通百姓中不乏反抗的火星。就连一生处世冷漠的小文在妻子被无故杀害之后,也做出了唯一一件英勇的举动——砸碎了行凶日本军官的脑袋。
老舍确实很会说故事。初读时,我刚对日常生活的漫长描绘感到一点疲乏,就看到了由于汉奸冠晓荷的告密,钱默吟老人被日军捕去,钱家长子和钱太太相继惨死。钱家丧事刚了,钱老人意外地带着累累伤痕扑倒在家门前……金二爷陪着钱老人闯进正打麻将的冠家,出手教训冠晓荷、大赤包夫妇,在长久的悲愤之后第一次让我感到痛快。让我更痛快的是书中的汉奸几乎都没有落个好下场,这纠正了我由电视剧得到的一个错误印象:强横威风有如西太后的的大赤包最后死在日军的狱中。尽管死得非常惨,也不能引起我丝毫的同情。献媚邀宠不遗余力,却又缺少作恶的胆量的冠晓荷,与自私自利,庸俗得让人生厌的祁瑞丰同样死在自己主子手里,同样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恨之余又可悲。与大赤包同样狠毒,却只有在保证安全时才敢于害人的蓝东阳,最后在日本死于原子弹爆炸。这个爬虫除了可鄙只有可笑了。只有
被自己昔日男友祁瑞全结果 的冠招弟,才让我能有一点怜惜,因为她所以堕落成特务,主要是受家庭的熏陶,而又有娇美的外表。
再说深一点的感受:其一是老舍一贯的北京地方特色并没有阻碍深邃的思想和辽远的视野。
其二是“芦笛”的 无聊阿彭
版主说老舍“善于表现人性”,确实如此,但这与“人性化”不同。冠晓荷和大赤包有时也有点“人性”,但那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例如冠晓荷难忘恩爱,不顾大赤包发威也去给尤桐芳收尸,可是对小妾的感情还是抵挡不住对野坟场的恐惧。这点“人性”的火星也照不亮黑恶的心灵。
《赵子曰》
用5天读完了老舍最早的一部成功的小说《赵子曰》(作于1926年),叙述20年代一群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风貌。最突出的当然是那位既庸俗无聊又欺软怕硬,显示自己不畏强权的赵子曰。他敢于挑头组织学生大闹学校,捆打校长,却不敢搭救被退职奉军军官逼做流氓的同乡谭玉娥——也是因见对方不像酒后初见时那么漂亮,以致怕军官报复(资助了谭玉娥一点钱)丢下家庭教师的差事逃之夭夭。他和武端、莫大年一直怀疑李景纯与他们同样,一心争风吃醋,直到看到王女士给李景纯的信,才知道冤枉了已不在人世的同学。
李景纯是一位可敬的有为青年。屡屡劝告赵子曰做点于国家社会有益的事,不要混日子。他不主张使用暴力,但为了为民除害,也为了救王女士和张教授,决意刺杀军阀贺司令,不幸失败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他还继续激励赵子曰等人,终于促使他们洗心革面。
那个卑劣无耻、成为一切祸患的根源的恶少欧阳天风,我不想多说了。
老舍的幽默风格,尤其在人物细微的动作中体现出来,而这又充实了人物的性格。
另外,小说中写到学生因不满考试大闹学校时,割下老庶务员的耳朵钉在门框上,联想到《猫城记》中猫国学生切割校长身体的描写,看来那并不完全出于幻想……
《火葬》
用和《赵子曰》同样的天数,读完了老舍在抗战期间写的一部直接描写战争的小说《火葬》。
我是在《老舍评传》中知道这部据说不成功的作品的,因此对它产生了兴趣。但是读过之后,却说不出它有多么差,也许是我的鉴赏力差劲吧。固然老舍对便衣队石队长这样的抗日军人的描写是比较肤浅的,也没有将他作为主人公表现。另外对便衣队开始攻城时结果田麻子和日本宪兵的描写,有些戏剧化色彩。但除此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对王举人为求保命屈身降敌,两头敷衍,并不显得平庸。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四世同堂》中的牛教授,而牛教授只不过是个没有出场的次要人物罢了。其他像梦莲(王举人之女)从娇小姐到女战士转变的内心根源,石队长的智勇双全和慷慨赴死,刘二狗把汉奸做到底的愚蠢和虚荣(有点像蓝东阳),都是栩栩如生。还有田麻子虽为虎作伥又不愿把坏事做绝的心理——这确是体现了“人性化”的思想,但还在合理范围之内。小说虽短,对日寇和汉奸的残暴,表现的力度也不弱于《四世同堂》。
可见文豪的作品,即便是“劣作”,也是我难以企及的。
《神拳》
因为阅读器电量不足,好像上天开玩笑似的又是一个5天才读完了老舍在建国后一部较有名的剧作《神拳》。至此,“老舍作品阅读年”宣告结束。
该剧通过义和团运动期间,直隶(今河北)某县高永义、高大嫂为首的一支农民义和团队伍从酝酿 发动
到参与保卫北京城的过程,小中见大地表现出整个义和团的发展过程,对于义和团爆发的原因,作者用简洁的对话交待出了北方大旱和洋货倾销,在第四幕里又用同样方式表现了清廷对东交民巷(使馆区)“明攻暗保”的招数。爆发的又一原因——民教矛盾,作者则以夜猫子的横蛮猖狂,映衬出其入教的哥哥、恶霸张飞龙的丑恶而加以表现。
其他如以孙知县、明大人反映清廷官吏的脚踏两只船和兔子胆作风,以乔神甫反映侵略者的伪善和阴险,就不算多么出色了。
在对义和团的同情与歌颂基调之外,作者对他们的愚昧迷信有所表现,但刻意淡化;虽然写了富家子弟田富贵的投机自保、浑水摸鱼,但没有触及贫民中败类的滥杀行径——这就是义和团受人指责的重要原因。这些不足都出于时代的限制,不是作者能力的问题。在大气候中文豪也无法写出深刻的作品。
老舍作品经典(上下卷) 读后感
拿到手中的是中国广播出版社的《老舍作品经典(上下卷) 》,是从卓越网上购买的,原价65元,卓越上的价格是59.6元,相当于是88折。老实说比较其他书,折扣并不是很大的幅度。但是书是很好的书,厚厚的两册,700多页,很重实的感觉,包装不算是豪华,但是和老舍先生的作品风格相配。
不知道为什么这书在卓越上介绍时写的是“作者:舒乙 ”,照 我看这是不合适的吧?我知道这个“作者:舒乙 ”其实是老舍先生的儿子,不过他毕竟不是写出这些好作品的真正作者啊?其实应当是编者就比较正确了。而书的封面上也确凿地印着“ 舒乙 编”,卓越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有点让人费解,也是不应当发生的情况。
老舍先生的才华是无可非议的。确实是大作家,平民风格与天生幽默,自居一家独具一格。建议重点阅读一下最前面的“代前言”,极其精练准确,先读了这个代前言,就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了。不知道这个精彩的“代前言”是谁写的?据我想不会是他的儿子舒乙 ,因为那个口气不像,应当是一个比较有份量的大家的手笔。开篇就总结了老舍先生的五个最重要的特点,而这五点“是了解他,懂得他的五把钥匙。”
我喜欢《猫城记》,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会知道,老舍先生是说的民国这前后几十年的旧中国的国情,只是假借一个所谓的“猫国”奇遇,真正的意味是不言自明的。老舍先生和鲁迅先生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看到国家遭受侵略人民惨
被压迫,心中是十分痉的,而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一支笔,去批判社会批判黑暗,希望能够有一个真正带领中国人民的领导群体,挽救濒于灭亡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在老舍先生创作这些小说的时候,多是在30年代左右,那个时候还没有共产党的强大影响,所以总的来看,那个时候老舍先生还是悲观多过乐观的。在《猫城记》的最后,他写了自私自利还好内斗的猫国人在外来侵略者的打击下全部灭绝的惨状,他写道“要形容一切我所看见的,我的眼睛哭瞎了;”,而灭亡猫国的“矮人们”,照我想来,当是指日本无疑了。不能不佩服老舍先生的深远眼光,他早看出来,中国人不会灭亡在外国人手下,只会因为内斗自私而自绝,而日本永远不会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永远不会放弃灭亡中国的妄想!这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可是我们现在也仍然无法放下老舍先生的担忧,因为我们的心仍然不齐,仍然有许多人甘愿当小日本的奴才,以做鬼子的汉奸为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然而这又是千真万确的,中国的许多事其实就是坏在了汉奸的手上,而汉奸永远层出不穷,真是令人绝望!
《上任》是一个小短篇,十足的幽默,看了让人发笑。《正红旗下》感觉和《小人物自述》是差不多的,都是老舍先生带自传体的小说,只是可惜没有写完,尤其是《正红旗下》,刚刚开了个头,精彩的好戏才要开演,竟然搞成了绝唱!唉,可惜可叹!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老舍先生不知道要有多少精彩的作品再创作出来!不过以他的性格看来,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典型,所以文化大革命一来,他就是不死,怕是也不会多写一个字了吧?唉,时代的悲剧戕害了多少真正的大家呀!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不说现在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嘛!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借老舍先生的话来做结:“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节
⑵ 老舍月牙儿赏析
《月牙儿》以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母女因生活所迫,先后堕落为娼的故事,展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与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小说中的“月牙儿”象征着主人公心中如同月牙儿一样的渺茫希望,也暗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小说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通过母女两代人的悲惨故事,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月牙儿》的介绍
《月牙儿》共43个章节,是老舍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脱胎于长篇小说《大明湖》。全篇以“月牙儿”为线索,从作品开篇到结尾,无论是写父亲去世、母女上坟、夜走当铺、母亲改嫁,还是写受骗失身、囚入铁窗,“月儿”始终陪伴着“我”,展示了一个女性对强加于她的不公命运从惊恐、困惑、抗拒到最终屈服的全过程。
“月牙儿”是用来比喻女主人公、象征其命运的;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女主人公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它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女主人公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它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女主人公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厄运。
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嬗变中,“月牙儿”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景,
又是情,是故事场景和情绪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起到了含蓄点题的作用。
⑶ 一年级课外阅读月牙儿像什么的读后感想
几年前,我曾拜读过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为老舍先生笔下的痛苦地挣扎在旧社会中母女二人的悲惨命运而痛惜不已,更为老舍先生出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所折服,我深深地为多次出现的月牙儿笼罩着的的清冷暗淡的氛围所吸引,每次抬头看见天空中悬挂着的月牙儿,就会想起那为生活所迫而沉沦堕落的母女俩。
古代的女人向来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女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女人是祸水,当女人沦为寡妇时,便成为克夫命,家里失去唯一的劳动力后,女人何所依?小说中的母亲为了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丈夫死后,再嫁又受到社会耻笑,虽然渡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唯一的劳动支柱又丧失了,家庭又陷入困境。当饭桌上摆着难得一见的馒头时,女儿却似乎知道母亲在隐瞒着什么,难以下咽。后来女儿在学堂找到事做,和自己的母亲绝裂,她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有着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善心,她品学兼优,为了不走母亲的老路,她一直都在挣脱旧社会这张无散的大网,可是她去无处可逃,为了填饱这两张嘴,她必然舍弃这富人用于欺骗手段的伪道德、伪道学,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惨无人道!
人无论到何种境遇下,都应该好好活着!虽然沦为旧社会最最下层的劳苦百姓,但她们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而且向旧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旧社会哪有女人的地位啊?可现在却不可同日而语。真庆幸能生活在新社会里,能有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家,能有一个懂得体贴的丈夫,能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孩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女人,现在的女人已经够幸福的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知足者常乐,人恐怕就是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由幸福到痛苦,再由痛苦上升到幸福的吧!
无论在何时,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和尊重!我始终尊重《月牙儿》中的母女俩,她们的身影是卑微的,她们的灵魂却是高尚的!
⑷ 老舍的月牙儿的感想100字,急需,求大神帮!
看了老舍的<<月牙儿>>,我在感伤的同时认为这本书更适合女性读。或许这也算是我的偏见吧,我总认为女子读会多点同情和理解,而男子读或许会有点不平的委屈之气。毕竟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子的心酸史,男子总会缺点感觉,可是老舍作为一名男子,我不得不去佩服。
<<月牙儿>>讲的是女主角面临父亲的死去和母亲相依为命,而后母亲靠着当东西和帮别人洗衣服为生。这本书多用女主角的独白来叙诉,一切自然也煽情。"母亲"经常帮别人洗袜子导致自己吃不下饭,可是无疑的除了坚持又能如何,那个年代靠双手吃饭也不容易。最后母亲嫁人了,新爸对女主角挺好的。可是在女主角爸死那天晚上凄凉的月牙儿也看不到了。
日子这么过着,一切似乎好了,可是小说摆脱不了曲折,一如生活摆脱不了坎坷,新爸莫名的走了,可是生活依旧继续。好点的日子毕竟拥有过,所以失去后就不可能一如从前。"妈妈"没有再以洗衣服为生,而是卖肉。在现在看来,这有点难以理解,可是那个社会,或许暗藏的是洗衣服也没得做......这位妈妈毕竟是伟大的,因为她就算如此也不放弃女儿的学业。女主角有想不通的时候,可是依然理解。后来随着妈妈的老去,她又要嫁人了,女主角只能选择和妈妈分道扬镳或者卖肉养母和自己。她选择了前者。在未经历足以让自己无望的事情之前,人总是会残留着倔强,或许是不甘心,无法说服自己,亦或心里总是会残留希望,即使不相信神,这或许是人的本能吧。
这本书描写了很多次月牙儿,在一个个悲凉的夜晚,这月牙儿见证了女主角的悲剧,也见证了她的改变。每个场景的月牙儿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让人无法忽略。而让我庆幸的是月牙儿夜游它美好的一面,因为最后月牙儿还在,女主角的那点小倔强还在......
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想拥有的很多,可是人似乎越美好就越习惯报怨生活。其实生活真该多点励志,不然在等待黎明时会被黑暗吓倒。
⑸ 老舍通过《月牙儿》表达了什么
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月牙儿》是最为人称道的优秀之作。小说写下了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惨遭遇。女儿是那么天真无邪,她对于罪恶和堕落几乎都一无所知,她的沉沦毁灭,也就具有更为强烈的悲剧意味。“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有便宜。”这是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呼喊出来的对于旧世界的控诉。在老舍的作品中,还从未出现过这样激烈的抗议。小说以女儿回忆她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方式展开,富有抒情意味的语句,一再出现的象征性的“月牙儿”的形象,使作品笼罩在清冷凄婉的光彩之中,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⑹ 老舍的《月牙儿》读后感300字
“月”是美好、纯洁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咏之叹之。老舍却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然而,愈见美好的东西,却偏逢那世道,命运多舛。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月牙儿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恶运。作者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遭逢摧残,从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更能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月牙儿”迫于生计,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无奈的生活窘况中,她还不忘母亲的生存,甚至于在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这是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有过少女单纯情意,有着面对无奈现实的颓废、消沉,更有永不泯灭的“善”意。这和许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不相径庭的:她不同于中国古时候那些才艺双绝的妓女形象;没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妇的善终;也没有杜十娘的愤而投江之勇;她不同于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能不顾性命地捍卫最后一道防线,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无奈与独有的抗争;她不同于《子夜》中游戏风尘、自作聪明的陈白露;她也不同于《娜娜》里娜娜满足于现状,又放荡其生活,主动腐化不满的现实社会。 “月牙儿”近似于一个没有个性,随意生活的逼迫,无怨无诉,奉行“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见其性格。掩卷叹息,让人久久不能相忘。
月牙儿从一个不谙尘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单纯而热烈的少女,最后被迫从妓,这一切都在作者平静的词句中演绎。“装了一身新的行头,上了市”。这含蓄的表达,更能倾露作者对月牙儿的同情、怜惜。含蓄中蕴藉明朗,含蓄里同样难掩沉痛和悲愤。
⑺ 《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
[《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
我所读的这一本,并非老舍的原著,是根据老舍的原著《月牙儿》改编成了一部由马伊琍、黄磊等主演的电视剧,然后又根据电视剧而改编成的小说,《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没有看过老舍的原著,但我想一定比我读的这本更耐人寻味。
小说主要是围绕着两个女主人公展开的,非别是张小月和孙灿阳。一个从小孤苦伶仃,没到悲难之时便只能看到一弯小小的月牙;一个是富家千金,自小锦衣玉食,道路顺坦之时便能感觉到全世界的阳光洒向了自己。
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后却因为历史的原因殊途同归。
喜欢小时候的孙灿阳,虽然跋扈蛮横,但有可爱和聪明为底,那份跋扈和蛮横反而会更招人喜欢,但长大以后却不行。长大以后那样的跋扈和蛮横就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因为长大以后可爱和聪明,就没人可以看见了,或者说他们不愿看到。
张小月的命运很是一波三折,每次生活刚转好,就会有更大的危机在等待她。我更希望她当初跟了谭宗宝,虽然谭不是什么好人,但至少谭不会再害她,小月就不会再受那么多的苦,读后感《《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一个本来高傲洁净的如一朵白莲一样的人到最后却落得那样的结果,不知是作者弄人还是真的是造化弄人。
其实每一部以悲剧结束的故事里,故事的编造者,都给那些命运悲苦的主人公,安排很多次的转变命运的机遇,但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就是在于编造者明明让看故事的人看到了那机遇,让看故事的人正准备为主人公悲惨命运逆转感到高兴时,他却将那机会硬生生的从你面前拉走然后埋藏掉。这样反复几次,你才能感到主人公一波三折,最终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悲惨,这样才能成为悲剧。而张小月的命运就是这样被作者安排的。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处。张小月一直坚持清白做人,可是忽然有一天听到
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开始了堕落。人生可能就这样,会因为一个不相干人的一句无意之话儿改变,但人生最重要的还是要活的精彩,活得清白!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象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老舍《月牙儿》
〔《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⑻ 求老舍的月牙儿读后感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