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Ⅰ 爸爸的花儿落了阅读答案,急用………………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教女有方。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叔叔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3.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对往事的回忆,既可以说是由爸爸的话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4.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本题旨在精读本文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的深意和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是。“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5.“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这一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先理解本文主人公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讨。 6.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寓意? 文章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三种意思,一方面是指"爸爸"种的花儿落了,另一方面暗含爱花儿的"爸爸"去世了 ;最后一方面则是把“我”比喻成爸爸的花儿,表明爸爸的死讯让“我”长大了。还写出了,“我”的童年永远的去了。 7.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花在文章中有象征意义,花开的旺盛,爸爸的身体健康。花儿落了,爸爸离开人世。非常含蓄的写出爸爸病情的发展乃至去世状况。文章首尾呼应,前后严谨周密。 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同样让我们不能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8.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不许“我”上学乘车 2.不许我逃学,打“我”. 9.文中写爸爸给我穿花夹袄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动作描写.表达了爸爸严厉的父爱中包含绵绵的父爱. 10.我因为想睡觉,赖在床上不去读书、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后来、我去上学、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两个铜板给我、这样写、前后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都是对子女的关爱、“凶”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从小养成好习惯。“好”是怕女儿冷、怕女儿饿坏身子. 11“快回家去,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答: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中心思想 作者以爸爸爱花为主线,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副线,双线穿插,表现了父爱的伟大,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本文线索 1 父亲的花:以花喻人 2‘我’的毕业典礼时我代表所有的毕业生领毕业证
Ⅱ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城南旧事__》,作者_林海音__,_台湾_作家。
希望能够帮到你!!!!
Ⅲ 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者介绍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不久即返台,后又举家迁居北京,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 祖籍广东梅州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烙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子女夏祖焯、夏祖丽。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三部短篇小说:《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和四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另有《林海英自选集》《林海英童话集》。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Ⅳ 《城南旧事》(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的主要内容!!!
兰姨娘:
兰姨娘从三岁被卖给人家,十四岁从苏州被人带进了北京,二十岁嫁给一个六十八岁老头的经历。她在这个家庭受尽了欺辱,后来逃离了那里,来到了英子家里,从此打乱了英子家平静的生活,英子从此恨透了兰姨娘。
新青年闹革命的时期,不少革命青年被杀害。一个叫德先的人,经常到英子家里躲藏,在和兰姨娘接触的过程中与兰姨娘产生了爱情。北京形势吃紧,兰姨娘和德先离开了北京去了天津和上海。从此英子家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驴打滚儿:
林英子家的保姆宋妈——一个可怜女人的命运。宋妈的丈夫,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宋妈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林英子家做奶妈了,他丈夫把她的女儿给送人了,儿子据说是掉到河里淹死了。
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宋妈还在一直给她的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呢。几年后宋妈在大雪天又跟了那个丈夫回家去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英子终于从小学毕业,并且如爸爸的期望一样作为学生代表上台领取毕业证书,但是爸爸已经得了重病,在医院里没办法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英子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才知道爸爸已经去世了。就在这时,英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
课文通过对爸爸逼“我”上学,到学校给“我”送衣服、非常爱花、鼓励我独自去寄钱等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急切的希望女儿能尽快坚强起来,成熟起来。
而“我”也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渐渐长大和成熟,在父亲去世之时,真正的感觉到自己“已不再是小孩子”。
此文出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城南旧事》
(4)短篇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Ⅳ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什么体裁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短篇小说
《城南旧事》是短篇小说集
Ⅵ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散文还是小说
小说。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该书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某某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是以其以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于1960年出版。
主要情节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故事依托于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也是作者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作者在学校参加毕业典礼。
Ⅶ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资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7)短篇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文章简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